【第1篇】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好書,名字叫做《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將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他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普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故事,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還有我們平時說的歇后語“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更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知足多某的諸葛亮、忠膽狹羽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桃園三結義。說的是東漢末年,靈帝劉宏腐敗無能,國內爆發了有張角、張寶、張梁兄弟領導的我黃巾起義,靈帝連忙下詔,令各地官軍討賊立功,又派中郎將盧植、皇甫高征討義軍。幽州太守劉焉見起義軍逼近幽州,趕快招兵買馬。涿縣劉備,自玄德,進城是看見了榜文,不禁慨然長嘆。忽然身后有人喝道:“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為什么嘆氣?”劉備回頭一看,那人豹子頭、圓眼睛、燕頷虎須。那人自報說姓張名飛字翼德,做買酒屠豬的生意。但他不甘于此,想為國家建功立業。
劉、張很投緣,相邀道酒店說話。正談的高興,只見一個大漢,推著一輛車在店門口停下。這人胸前長須飄飄,臉色如同紅棗,丹鳳眼,臥蠶眉。劉備見其相貌不凡,便要他同桌飲酒。那人說:“我姓關名羽字云長,見了榜文便來投軍。”三人志志相投,酒后一起到張飛的莊上去商談。第二天,在莊后桃園里,三人跪地焚香盟誓,結尾異姓兄弟,劉備年長為兄,關羽張飛次之為弟。張飛請鐵匠打造兵器。劉備打了雙股劍,關羽造了青龍偃月刀,張飛造丈八點鋼矛。三人帶領鄉中壯士五百多人,頭道幽州太守劉焉手下為他效力。每次當我讀起《三國演義》都深又感觸,希望大家也喜歡。
【第2篇】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一《三國演義》讀后感
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書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喜歡看萬象包羅的作文書,有人喜歡能讓自己哄堂大笑的漫畫書,還有人喜歡殘酷戰爭的《三國演義》沒錯,我就是萬千書迷中的一員。
我讀過很多書,但總有些是花里胡哨的,我不怎么喜歡,直到這本書的出現,我喜歡這里面形形色色的人,跌宕起伏的情節,雖然里面的打打殺殺令人傷心,但結果總是好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輾轉漂泊,后來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子孫堅開始,直到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戰爭層層展開。孫權稱關羽與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諸葛亮堅持連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又先后出祁山伐魏,但均已失敗告終,后來三國被司馬氏統一。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為關羽的勇武而感到贊嘆;為趙云的忠誠和武功高強而感到佩服;還為諸葛亮的聰明機智而心曠神怡。我要向這些英雄們學習,學習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精神;學習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而死的品質,學習七擒孟獲的仁愛之心。
說到仁愛之心,我突然想起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 我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玩游戲,突然有一個小朋友撞到了我,我原本想生氣,但看在他們還小的份上,我原諒了他們,并說:“小妹妹,你沒事吧?”小妹妹不好意思的說:“小姐姐,對不起。”“沒關系,以后玩游戲時要看路,不要跑。”我沖她笑了笑,她嗯了一聲,就走了。
我覺得這也是仁愛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