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浮沉
人世浮沉不需言,世道沉落卻逼人。
——題記
《茶館》是老舍先生編寫的一部戲劇,雖然是戲,卻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縮影。
《茶館》分為三幕,第一幕是一八九八年維新運動失敗后,老北京城一所名為裕泰茶館的早半天的場景。當時社會上鴉片泛濫,許多人吸食鴉片,角色唐鐵嘴就是一個代表。他靠給人相面為生,但因吸食鴉片貧困潦倒,去茶館喝茶都要白喝。茶館里人來人往,各色人等匯聚其中,除了癮君子唐鐵嘴外,也有像秦仲義、常四爺這樣明事理、一心愛國的人,以及像劉麻子這樣茍且偷生的人······
第二幕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北京幾大茶館只剩下裕泰茶館一家還在勉強維持經營。時代在變革,裕泰茶館也在掌柜王利發的帶領下,雖經不斷改良,卻仍然沒錢買菜,連茶館伙計李三都忍不住抱怨“越改越涼”。盡管清朝政府被推翻,但是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改善,日子反而越來越艱難。
第三幕是抗日戰爭之后。裕泰茶館的生意越來越差,掌柜王利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用女招待招攬生意,卻被地痞小劉麻子等人設下陷阱,想要霸占茶館。又加上龐四奶奶的威脅,王利發走投無路,待家人逃去西山之后,自己上吊自殺了,可以說用盡了必生的心力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帶領裕泰茶館走出困境。
三部戲,三個時代,占用了五十年的時間,這里通過記錄裕泰茶館一步步的衰落,從而揭露出封建思想對人民的毒害,反映出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坎坷。尤其在最后一幕戲中,秦仲義、常四爺、王利發這三個人,他們一個想實業救國,一個想國家富強,一個想過安穩平靜的生活,但都因為當時的中國戰亂頻頻和黑暗的社會,導致人的愿望不能實現,最后只能祭奠自己。毫不夸張的說他們三個人代表了舊社會中的三種人,前兩種人為了國家繁榮、不受別人欺負,義無反顧的想著為國家做貢獻;后一種人只想自己過上安定的生活,卻被社會上各種蠻不講理、心狠手辣的人壓迫,不留下一絲讓人可以生存的空間。例如,裕泰茶館的掌柜王利發死后,來霸占茶館的沈處長對此情景竟然說好,面對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忿忿不平。
這本書是對舊社會的批判,更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老舍先生在戲中運用了以小見大和悲喜融合的手法,通過老北京城的一個小茶館,映射出舊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在令人開懷大笑的同時,也引人深思。書中以情引事,事中帶情,真實的情感從事件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讓讀者感同身受。
讀完《茶館》這本書,我感受到書里對舊社會的諷刺極為強烈,同時也反襯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幸福美好。可以說一個小小的茶館,折射出當時的蕓蕓眾生,千姿百態,告誡今日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銘記歷史的同時,也要吸取教訓:只有國家強大、有秩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作為一名中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有一顆赤子之心,將個人安危與國家利益融合在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努力奮斗,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2篇】
新時代,新裕泰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諸多代表作中的一部。這部話劇講述了裕泰老茶館從清末到民國初年的一系列的故事。《茶館》把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和國民黨政權覆滅前三個時代社會特征一起融入了茶館這個“小社會”中。在《茶館》一書中,有勤勞能干,善于變通的王利發,有維新資本家秦仲義,有不務正業的小唐鐵嘴,有心狠意毒的劉麻子……在那個十分混亂的年代里,好人總是被有權有勢的惡人欺負。人們無活可干,無飯可吃,滿大街都是難民,無數家庭賣妻賣女。最后連精明一生,勤勤懇懇的王利發也被迫上吊自殺。
話劇的結尾,讓我唏噓不已,充滿傷感。我不禁在想,如果王利發沒有自殺,而是挺過建國前那段最黑暗的日子,盼到了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那么他的日子和生意會不會好過下去呢?想到這里我不由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幕。這天,沈處長和小劉麻子等人突然就離開了北平。王利發又成為了裕泰茶館的掌柜。沒過幾天,北平和平解放了。城里的國民黨大兵一夜間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解放軍入了城。王利發一開始還以為解放軍和國民黨大兵是一樣的,對過往的解放軍又是點頭又是哈腰,還一口一個“軍爺”。這時一位解放軍戰士停下腳步,親切地對他說:“掌柜的,我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以后叫“同志”就行,不用再叫“軍爺”了。”說完,解放軍戰士又隨大部隊走了。此時,王利發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王利發又聽時常來茶館送菜的常五爺說,現在國家的新政策下來了,什么苛捐雜稅全都取消了。“尤其是物價,現在共產黨統一了物價,東西都便宜了!”王利發默默感慨,苦日子終于到頭了。然后轉身就把屋里的那些“莫談國事”的紙條給撕了下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王利發的生意越做越好:先是把老裕泰翻新了一遍,應市場需求把茶館改成了酒店;后來還得到了政府的補助資金。老裕泰也是生意興隆。直到今天,北京城里還有一家百年老字號——裕泰大酒店。
新時代,新裕泰,王利發真得發了。想到這里,我睜開眼睛,展望星空,也許在某個平行宇宙,裕泰大酒店并不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