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時代讀《鼠疫》
在2020年之前,我從未了解過被疫情包裹的感覺。僅有的認知,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敘述和數字的機械呈現。而新型冠狀病毒,一個不速之客,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席卷全球,打亂了許多人原有的生活計劃。在有了這樣的經歷后讀《鼠疫》一書,很難不被其打動。
與當下許多貼有“疫情時代”標簽的讀物相比,這本上世紀的書更能反映疫情之中人們的生活狀況;毫無疑問,它是生活的寫照。不管是其中近乎刻薄的描寫,還是史詩般的議論、對話、場景、心理描述都令人難忘。在自然的災難面前,我們看見了人類的渺;也是在自然面前,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偉大。
在有了親身經歷后,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原先看來刻薄的話語,變得不再那么刺耳了。“他們沒了記憶,也沒了希望,就立足于現實生活中了。其實,在他們眼里,一切都變為現實了。實話實說,鼠疫剝奪了所有人愛的能力,甚至剝奪了友愛的能力。因為,愛要求一點兒未來,而我們只剩一些當下的時間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疫情擊碎了我們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逼迫我們直面現實。在死亡的恐懼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
同樣,在死亡面前,一切不和諧之音都消失了。換作平日,我們常常會看到宗教與科學的沖突、教條和人性的相悖。但在未知恐懼的籠罩下,所有的爭論都成了徒勞。神父加入了醫者的隊伍,神學與科技和諧相處,人們不再為條條框框所約束。一部分人的信仰崩塌了,一些人則愈發堅定信念。只有在死亡這面鏡子的映射下,所有的人與事物才能和諧共處,相安無事。
加繆花了很大一部分筆墨去描寫夜晚的諸多景物,去講述“這個世界最后的秩序”。夏夜里,載滿鮮花和尸體駛向遠方的電車聲仿佛仍在耳邊回響;天幕下,是高居于寶座之上的平庸偶像。然而,正如契訶夫所言,“三俄尺土地是死人才需要的”,人們對尸體的過于關心,反倒顯得可笑而又可悲。
我們不禁反思,加繆筆下的“鼠疫”究竟是什么。在這里,鼠疫已經擁有了超出它本身的意義,它是一切災難的集合體,自然的,人為的,它遍布于我們的生活中,成為阻擋在我們與真理間的那團迷霧,絕大多數人在這其中迷失。正如塔魯所說的那樣,他經歷了坎坷的半生,總結出來做人的道理便是“原原本本地做人”。這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請別忘了,雖然我們每個人都走在自己認為的那條驅逐“鼠疫”的道路上,到頭來,卻發現其實自己也是一個“鼠疫患者”。我們有意或無意的,在潛意識里,成了災難的幫兇。
或許,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逃避它,而是應當直面它。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個人的殊死抗爭,而是一群人的休戚與共。你所需要的,不是逃離,而是直面它的勇氣。”
時間:2023-04-15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在疫情時代讀《鼠疫》
- 在2020年之前,我從未了解過被疫情包裹的感覺。僅有的認知,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敘述和數字的機械呈現。
- 04-15
- 《刀尖上的舞者》讀后感400字
- 暑假的我讀了好多本課外書 ,其中《刀尖上的舞者》深深地把我吸引進去了,特別是里面的大人物——印春榮,更是讓我欽佩不已 。
- 04-15
- 《目送》讀后感2000字
- 我又翻開那本已經泛舊的書籍,偶然間發現我在里面夾了一朵紫色的小野花,時間讓它干枯,但厚重的書頁卻留住了它的顏色。
-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