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走過的這些地方加一個顏色,那么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耶路撒冷、以色列是象牙白,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印度是棕黑色,而尼泊爾是綠色。”
這是余秋雨走過的路,也是《文明之旅》和我走過的路。
《文明之旅》以日記的形式展現了余秋雨立足在中華上下五千年宏大文明歷史的圖景上,對民族文明的迷思和絢爛所做的拷問和追尋。《文明之旅》以更為冷靜的筆觸和更加真實的鏡頭感,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旅程的真是面目,以及余秋雨等一行文化人對不同民族命運和人類文明興衰的真誠關懷和思考。
余秋雨在書中寫到了蔚藍的愛琴海,斑駁蒼老的島上城堡,神秘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回到中國的巴蜀,一路下來記錄了一個又一個地方的異域風情、人文關懷。
在尼泊爾,余秋雨說自己在雪上下完成了一個對文明的逆向思考“我們人類眼前擠壓的東西已經太多太多,我們肩上的重量已經太重,哪怕這個重量是珍珠財寶,但是如果已經壓得人透不過氣來,它就不是好東西了,那就要把它放一放了。重新走向自然,這可能是我們新的文明的選擇。如果文明還需要為我們所接受的話,那么它應該改變一點內涵,更靠近自然”。
我唯獨對這句話有些許共鳴。
剛放假時,我去了趟新疆,遠離城市的喧囂,放下電子產品。我先后去了美麗的牧場——烏魯木齊,戈壁的明珠——石河子,塞外的江南——伊犁,葡萄之鄉——吐魯番……還有我們祖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亙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的天山。遠望天山,美麗多姿,那長年積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體起舞時的維吾爾族少女的珠冠,銀光閃閃;那富于色彩的不斷的山巒,象孔雀正在開屏,艷麗迷人。 天山不僅給人一種稀有美麗的感覺,而且更給人一種無限溫柔的感情。綠油油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酣暢淋漓的享受著美味。草原是這樣無邊的平展,就象風平浪靜的海洋。在太陽下,那點點水泡似的氈房在閃爍著白光。新疆的景色,是粗獷的,天,那么高,地,那么廣,山,那么靜,水,那么秀,一切都那么不加修飾;新疆的人和事,也是粗獷的,談吐,那么爽直風趣,風情,那么樸實無華,吃喝,那么大大咧咧,玩樂,那么隨心所欲,一切都那么至情至性。那里的天比我們這里藍,空氣比我們這里清鮮,站在山頂,猶如站在空中,張開雙手懷抱大自然,讓人流連忘返。
放下手機,放下壓力,放下世俗,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達到“物我合一”。
這又讓我想到了《文明之旅》中參與這場旅程的一行人一路經歷了種種自然和認為的挫折和險境,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才得以完成這一華人傳媒史上規模最大的跨國采訪活動。在他們之前,沒有任何人或隊伍走過這條路線,它是人類考察史中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
一隊執著的文化人,不顧舟車勞頓,風塵仆仆地踏著人類文明旅程的腳印,完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明朝圣。
余秋雨一行人不僅讓我見識了祖國以外的世界,還讓我學到了他們那保護環境,堅忍不拔以及熱愛祖國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我們不僅要去學習,還要把它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也曾想出去見識萬千世界,暫時無法實現。當我拿起書一頁一頁翻看其中內容的時候,我發現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如此的驚艷!《文明之旅》讓我在這個年紀見識到了生活圈以外的世界,讓我在文字里遨游,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走遍世界各地,也更激勵我想走出去的想法,督促我積累更多的知識將來實現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