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西游記宮
六月末,我受邀去北京一所私立中學演講。因為行程安排較為寬裕,作為南方人的我,第一次去了北戴河游玩。說是游玩北戴河,其實我住在秦皇島市南戴河海邊一個新規劃的社區——Seatopia中的酒店。這也是北京周邊游的特色。打趣地說,這種度假方式,游客玩的并不是景點,也學不到任何歷史文化知識,僅僅是換一個社區住一住、做做夢。社區就是度假小區,里面有海,有免費公車,有書店、有網球場、有影院、有食堂,有小型牧場,也有滑板公園,甚至訂住宿附贈的旅拍都不用錢,就可以幫忙修圖出片發朋友圈。在這里,各種家庭游玩方式齊備,寵物樂園也很友好。特辟的放松空間,因為能夠細微捕捉到城市年輕人內心的需求,讓超級城市中生活壓力很大的他們換一個氛圍緩一緩心情,居然大受歡迎,成為有名的地產奇跡。如今,第一批投資客已經賺到錢,大量樓盤還在興建中。大部分投資此地民宿的業主都是北京的投資客,來消費的也是京津冀車牌的車主們。像我這樣特地從上海坐8個小時火車去暫住的人,反而是極少數。
我跟北京的朋友說,我去北戴河玩耍,他們都很不屑,以為我去了阿那亞。然后又說,“其實還蠻好玩的,雖然真要看海還不如去威海”。我去阿那亞閑逛時,剛好是戲劇節,沙灘上搭了許多時髦的戲劇裝置。看小紅書App上正實時更新播送社區里出現的影視明星,仿佛一場可以近觀的真人秀。Seatopia與因“孤獨圖書館”在社交媒介爆紅的阿那亞社區,是相似的運作類型,雖然遠不如半小時車程外的阿那亞社區有名,賣點也不多,但帆船比賽算一項。有意思的是,我沿著社區邊界一路慢走,居然還發現了綠幕般的高墻,阻隔著社區內外。這讓我想到了著名電影《楚門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友好,又那么虛幻。沉浸式地體驗生活的甜美,將嚴峻和真實的勞作拋諸腦后,冷不防就會出現一個新品牌廣告植入……或許就是當代旅行的新意義。美其名曰“放松”,在放松中又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意味。就連反諷,都像是真人秀劇本中設計好的橋段。
其實走出這些文旅社區的圍墻,就能看到秦皇島市的原貌,看到大鍋燉煮海鮮的店招與老派的農家樂。同一片天空、同一片海,卻能打造出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范式。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健談的司機,他愿意在阿那亞門口等我逛完再送我回酒店,看起來是個不怎么趕時間也不怎么卷的好心人。他甚至順路開到了一條他自己很喜歡的公路,說路旁的樹很好看。他還批評炒地皮的商人把秦皇島真正的景點都搞偏了。我處在對他將信將疑的不信任中,總覺得他要騙我錢,可他又沒多收我錢,總覺得人生地不熟繞路是危險的,又突然覺得這條馬路可真像上海復興島啊,巨大的樹和無人的道路,果真還是不錯的免費景觀。凝望窗外的一個剎那,我晃眼間看到了唐僧和徒弟四人的雕像,不知是不是作為西游迷的我產生了幻覺。本想問問司機,看他正沉浸在自己心中的家鄉景觀設計中滔滔不絕,不忍心打斷。
回到酒店,我就開始搜索那處馬路中央的雕像到底是什么。居然被我搜到了。我所見到的,是已經不復存在的秦皇島西游記宮。1990年,西游記宮投入建造。1991年6月開張迎客,最輝煌的時候,10塊錢一張的門票,日營業額高達20萬元。西游記宮也因此成為秦皇島最著名的旅游景點。甚至南戴河商業旅游的開端,就是從西游記宮帶起的。趁著電視劇《西游記》的熱播,西游記宮為《西游記》的觀眾打造了實地的樂園。就連置景團隊也是《西游記》劇組的設計團隊參與規劃。很多80后評論回憶,當時西游記宮的聲光電設計為許多孩童留下了恐怖心理陰影,這也從一定程度反映了特效的逼真。好景不長,幾年后,由于生態游等新的旅行要素迭代等,西游記宮走向沒落,如今僅留下了這樣一座雕像。
所以,我沒有產生幻覺,我只是路過了“時代的眼淚”。誰能想到,從西游記宮到阿那亞,正是20年來中國旅游文化的變遷縮影。
時間:2023-10-05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唯有香山依舊
- 在北京的所有公園里,我對香山公園情有獨鐘。當年從北大荒回家探親,哪怕時間再短,我必會呼朋引伴,去一趟香山公園。
- 10-05
- 消失的西游記宮
- 六月末,我受邀去北京一所私立中學演講。因為行程安排較為寬裕,作為南方人的我,第一次去了北戴河游玩。
- 10-05
- 夏夜的美麗
- “輕羅小扇撲流螢”,曾幾何時,夏天的標配除了冰棍、西瓜、蒲扇、池塘,還有螢火蟲,而現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螢火蟲幾乎絕跡。
- 10-05
- 大榕樹
- 在我國南方地區,有村落的地方,幾乎都有榕樹。一棵大榕樹,就像是一個村莊的圖騰。
- 10-05
- 東北虎的邊界
- 中國成語、俗語中,與老虎有關的還真是不少,比如“如虎添翼”“為虎作倀”“虎口拔牙”,比如“初生牛犢不怕虎”“老虎屁股摸不得”“
- 10-05
- 雨中的白頭格
- 厚厚的雨云壓在頭頂,似乎一抬手,雨就要落下來。對面山上的云是粉狀的,青白相間,風一吹,云就往山上跑。
- 10-05
- 憶恩師
-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從上海師大畢業后留校,擔任一份教育雜志的編輯。記得是1987年的一天,編輯部新來了一位翻譯朱碧恒老師。
- 10-05
- 草原上的“那達慕”
- 盛夏時節,我來到廣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觀看東烏珠穆沁旗的“那達慕”大會。
-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