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五十年
時針撥回到五十年前。1974年的4月20日,我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從學生變身為插隊知青。那天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雞叫三遍后,屋頂的瓦縫逐漸鉆進亮光,該起床了。奶奶在燒稀飯,父親在深山溝里的水庫工地上沒有回來,母親要9點左右才能下班,我獨自準備離家的行裝。把棉被折成豆腐塊,外面包上塑料薄膜,用嶄新的背包帶三橫兩豎捆好,再塞上一雙舊解放鞋。一個搪瓷臉盆用網兜兜住,里面放著茶缸、毛巾、牙膏、牙刷,加上板刷、鞋刷,鋼筆、墨水、筆記本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個草綠色挎包,裝了毛選四卷合訂本和幾件舊衣服,再加一把雨傘,下鄉的全部家當準備完畢。
我下放的地點在離縣城40多里地的中村公社,5天前縣知青辦領導在城鎮應屆畢業生學習班上宣布的。對當農民,思想準備可謂充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主席的號召;當時的政策也別無選擇,除了獨生子女外,下放是所有城鎮戶口的中學畢業生的唯一去向。雖說是城鎮戶口,但縣城很小,沒有城鄉邊際,我家住南門,出門就是農田,對農村不陌生。加上家里只有人均10元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同農民差距也不大。在勞動方面從初中起就經受了多種磨練:上學時冒著瓢潑大雨采過春茶,頂著炎炎烈日割過早稻,披著皎潔月光給豆田噴藥,踩著遍地銀霜學農助秋收。在家里山邊地角種過菜,十里之外砍過柴,分得清韭菜和麥苗,肩能挑手也能提,就是不會燒飯洗衣。我們同學中的大部分人不懼怕下放,當高中畢業半年后還沒有消息時,曾聯名寫信給縣委,并找到分管常委,要求盡早批準我們插隊落戶,此信還在縣廣播站播出。我和幾位同學還曾自己跑到公社,大隊聯系,要求接受我們提前插隊落戶,只是他們表示要聽從縣里統一安排里沒成行。這一天終于是等到了。
吃過早飯,伴著隱約傳來的鞭炮鑼鼓聲,我背著背包和挎包,提著網兜,獨自出發了。按要求先到家長的所在單位或上級單位集中,由單位送到車站。我父母的上級單位是飲食服務公司,在那兒和其他知青一道戴上大紅花,在單位代表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的護送下,來到位于南門的汽車站。小山城很快就沸騰起來,送子女送同學送朋友送鄰居的,還有不少看熱鬧的,將車站擠得水泄不通。回想畢業后熬過的9個月等待,雖心存忐忑,但已不那么激動。
上午8點左右,披紅掛花的知青專車在鞭炮和鑼鼓聲中離開縣城。到三叉路口,兩輛專車沿205國道分走南北兩個方向,我們的車一路向北。這次下放中村公社的共20名知青,有部分家長隨車送行,將一輛大客車擠得滿滿當當。當客車停靠在中村公社所在地張村大隊時,公社黨委書記、副書記等領導領著部分大隊干部和老知青代表把我們接到公社。在公社禮堂里召開了歡迎大會,全體知青和樹范、新建兩個大隊的大隊干部和部分社員代表以及60年代下放的老知青代表參加了會議。汪祚堯書記致歡迎詞,汪憶勤代表知青發了言。黨委委員張丁富宣布了插隊名單。20名知青分別安置在樹范大隊和新建大隊,其中樹范大隊12名,新建大隊8名,我落戶在新建大隊第二生產隊。
參會人員共進午餐后,老天驟然變臉,大雨如注,但這擋不住我們要走的路。支書方國鴻帶著大隊和生產隊干部,戴著笠帽,披著蓑衣,挑著行李,說著我一句也聽不懂的新安江方言,把我們接到了大隊,安排住進兩位生產隊長的家里,一家四個,男女各半。我的房東是二隊隊長方樹炎,他騰出了一半的住房,兩個女知青住樓上,我和另一個男知青住樓下左側房間。晚上大隊召開歡迎會,拿出自己種的茶和花生招待我們。支書介紹了新建大隊的基本情況:新安江建水庫時響應號召從淳安移來開化,現有200多人口,分成兩個小隊,一個林牧場,共有200多畝田和地,基本上沒有山林,只有茶葉和蠶桑等少量特產。
伴著風和雨,全新的生活開始了。
時間:2024-04-22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春風拂面桂湘行
-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經過四個小時近三千公里的飛行,當日下午三點鐘,飛機緩緩的降落在桂林的兩江機場。
- 04-22
- 一晃五十年
- 時針撥回到五十年前。1974年的4月20日,我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從學生變身為插隊知青。那天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 04-22
- 居陋室如臨天下
- 現在親朋之間或更大范圍富人與窮人之間有很多官司或矛盾,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又根深蒂固的“階級斗爭”?
- 04-22
- 宏大壯麗的丘吉爾莊園
- 丘吉爾莊園由布萊尼姆宮(Bulenheim Palace)和其特大的園林組成。
- 04-22
- 肩負使命的藥都之行
- 早在清明節前夕,我在上海就打算今年回老家江西省樟樹市昌傅為外婆掃墓,并想看看如今家鄉的面貌。
- 04-13
- 最是情濃聽雨時
- 盛夏,暴雨初歇,河水盈岸,四起的蛙聲如同小小的鼓槌急一陣緩一陣地敲打著村莊的耳膜。
- 04-13
- 藍色冬頭帕
- 清明節在故鄉看到一個戴著藍色冬頭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藍湛藍的頭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發上,手把青秧插滿田,很是靚麗
- 04-13
- 家鄉的年豬肉
- 清明節的下午,看著從鄉下弄回來的腌制煙熏的年豬肉,一些往事浮上心頭。
-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