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秦腔緣
一
周至與秦腔,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周至人,對于秦腔,我再熟悉不過。
我們神靈寺村早年就組建了秦腔劇團,我就是在該劇團的耳濡目染下長大的。神靈寺秦腔劇團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初,是在村支書宋志茂帶領下成立的,其中高社、郭精明、朱興隆、張海與趙生武等人都相繼擔任過該劇團團長。而竹園頭村的王興國、張佐驗、趙一言和高臭臭則分別擔任過該劇團前四任導演。
在這些導演中,有一個人叫我記憶猶新。記得兒時,我們村就蓋有巍峨壯觀的大戲樓,坐南朝北。我經常見一位叼著雪茄的戲曲教練,手持一根像教鞭一樣的竹棍,領著一群朝氣蓬勃的小伙姑娘在戲臺上日復一日地訓練或排練。后來才知,他就是神靈寺秦腔劇團的第二任導演張佐驗。那時候,神靈寺秦腔劇團如日中天,遠近聞名。不僅在本縣焦鎮、殿鎮、富仁、新河、甘溝、千家灣、薛堡子、沙云、楊家大墻、馬村等村落留下了表演的足跡,還在咸陽興平、武功普集、戶縣大王、陜北、河南、甘肅等地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當時,在群眾中口碑俱佳的本戲劇目主要有《二進宮》《三娘教子》《打焦贊》《牧羊圈》《對銀杯》《軟玉屏》《白玉樓掛畫》《劈山救母》《串龍珠》《康義賣桃》《啞女告狀》《轉腸壺》《玉虎墜》等。在這些劇目中,較為著名的秦腔演員分別是:扮演老旦的張雪梅;扮演凈角的牛寧寧;扮演小生的王棉英、侯亞娟;扮演旦角的紀美娟、侯紅霞、紀勸勸、朱印爾、紀小利;扮演花旦的紀社社;扮演武旦的毛亞麗;扮演丑角的宋拴狗等。
在這些演員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是以扮演包拯出名的牛寧寧。她來自于興平,是張佐驗導演的得意門生,亦是人們眼中名副其實的假小子。她長得膀大腰圓,加之平常留著男生特有的短發型,不了解她的人,乍一看,說不定還真把她當男生看待呢。有一年隆冬,我就見她穿著黃大衣,騎著摩托風塵仆仆疾馳而去。當時,我還真就將她當成了男生。雖說她其貌不揚,但她扮演的包公形象,卻深入人心。尤其是那富有威嚴的黑花臉扮相和與生俱來的雄渾有力的男性聲腔,簡直把鐵面無私的包公形象演活了,怎能不叫人經久難忘呢?
第二位是宋拴狗,與我在同村八組居住,且是我的鄰居,也是張佐驗導演的徒弟。由他主演的兩部秦腔戲至今仍叫我鏤骨銘心:一部是家喻戶曉的《張璉賣布》,他在其中扮演的是丑角張璉——那副令人忍俊不禁的白眼窩的扮相,令我每逢想起都倍感滑稽可笑;尤其是他將與其妻子對答時牙尖嘴利、油腔滑調、百般狡辯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令我過目難忘。另一部,則是傳統秦腔戲《殺狗勸妻》。該劇講述了曹莊娶妻焦氏,焦氏性情刁潑,她不滿婆母讓曹莊棄官歸家,動輒出手打罵,惡言相加。一日,曹莊打柴未歸,曹母腹中饑餓,焦氏卻以干饃、清湯敷衍。婆婆啃不動,焦氏竟將其喂犬。曹母要責打焦氏,焦氏反將婆母暴打。曹莊回家,強自忍耐,好言相勸。焦氏誤以為得計,更加無理取鬧。曹莊忍無可忍,舉刀欲殺,因曹母阻擋,一氣之下,誤殺家犬。焦氏懼怕,于是向婆母賠罪央求寬恕。善良的曹母勸服了兒子,焦氏為婆母相救所感動,終于幡然悔悟、主動認錯,從此全家和美的故事。
宋拴狗在《殺狗勸妻》中飾演的就是楚國大夫曹莊。他將曹莊的一顰一笑以及由婉言勸妻到氣沖牛斗、不可遏制,再到持刀怒殺家犬和氣勢洶洶追殺刁蠻妻子的一連串情緒變化,表演得絲絲入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稱絕。由于這部戲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更具有教化人“百善孝為先”的意義,加之宋拴狗和女主角相得益彰的精湛表演,因而備受百姓喜愛和好評。
第三位是張雪梅,在我村七組太白街居住,還是我的小學同學宋小偉的母親。從我打小記事起,她就一直在外跟隨劇團唱秦腔。2012年4月17晚,我家為新房舉行入煙儀式,就曾邀請秦腔自樂班來助興演出。其中,就有張雪梅的精彩表演。她唱腔圓潤,聲線細膩,將旦角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叫人交口稱贊。
除此而外,板鼓手朱地地和盲人板胡手劉在理也特別有名。
朱地地是我村九組村民。他皮膚黝黑,瘦高身材,是神靈寺秦腔劇團不可或缺的板鼓手。他的板鼓表演,絲毫不亞于陳彥《主角》中的胡三元。毫不夸張地講,他的板鼓就是整個秦腔樂隊的總指揮,貫穿了整個秦腔表演的由始至終。不管是板胡、二胡、三弦、琵琶,還是嗩吶、鐃鈸、小鑼、梆子等伴奏樂器,都要根據朱地地的鼓點節奏來伴奏。每逢大戲開場之時,朱地地就會將心愛的板鼓擺放在面前,并給腿面子上墊一塊軟布,然后手持一雙類似筷子一般細長的鼓簽,正襟危坐,并全神貫注地盯著板鼓,仿佛在迎接一個神圣的時刻的到來。隨著大幕的徐徐拉開,只見他厚重的雙手就開始在腿面子上時急時緩、時輕時重地來回跳舞,隨著這一連串的舞動,那輕巧的鼓簽便像珍珠落玉盤一般連續敲擊在鼓皮上,發出的脆響亦時急時緩,時輕時重,時而如林鳥啼囀,委婉動聽;時而如戰馬嘶鳴,渾厚有力;時而如飛來橫禍,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時而如喜事連連,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樂樂。不管是哪種聲響,皆如天籟之音,令人心潮澎湃,欲罷不能。
而盲人劉在理更是神乎其神。他是我村四組村民,雖天生目盲,然而自幼卻對板胡情有獨鐘,他的板胡拉得行云流水,每逢村上唱大戲,都要將他邀請至戲臺一側,予以伴奏。只見他端坐在那兒,先給腿面子上墊一張皮布,然后就將板胡末端放在腿面子上,雙手則一上一下游刃有余地撥動著弦兒,那蕩氣回腸的聲樂宛若潺潺流水一般傾瀉而出,恰好與朱地地的板鼓等樂器配合得天衣無縫,令人心曠神怡,自我陶醉。
毋庸置疑,不管是劇團導演、演員,還是樂手,他們都為神靈寺秦腔劇團的演出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切都讓我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二
而更叫我刻骨銘心的,卻是廟會唱大戲。逢年正月二十五至二十六關帝廟過會,村上都要組織秦腔劇團唱大戲三天四晚上。那時候,人們的娛樂活動極少,看戲無疑就成了人們的最愛。尤其是到了晚上,隨著鏗鏘有力的板鼓、鐃鈸、板胡等樂器的整齊合奏,原本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戲臺底下,瞬間就變得鴉雀無聲,只見黑壓壓一片的人群中,有自帶凳子安然就坐目不轉睛的,有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目不斜視的,還有將碎娃頂在肩頭屏氣凝神的,每逢唱到精彩處,人山人海中就有人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喝彩,這一下子就堵住了后面的觀眾,惹得他們大聲叫囂。迫于無奈,村上干部就拿一條長竹竿,在有觀眾直起腰的地方,來來回回輕敲輕打,以便維持現場秩序。這樣的陣勢,真比過年還熱鬧。
那時候,幸好我提前搶站在了第一排,由于個子矮小,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趴在戲臺邊沿上,聚精會神地看完了生平第一部婦孺皆知的秦腔傳統折子戲《三娘教子》。它是《雙官誥》其中一折,著重講述的是機房訓子的情節。演員以青衣扮三娘,老生扮薛保,是生旦并重的“對兒戲”。整部戲一主一仆,一生一旦,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體現出戲曲的集中性。這部戲的情節一波三折,催人淚下,令我至今念念不忘,主要講述的是:明代,儒生薛廣,往鎮江營業。家中有妻張氏,二房妾室劉氏和三房妾室王春娥。劉氏生一子,薛倚,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廣在鎮江,遇到同鄉,請同鄉帶回家500兩白金。未曾想此人貪圖白金,買了一口空棺材放在荒郊野外,謊稱是薛廣靈柩,回鄉報喪,張氏等人悲痛大哭,派薛保把靈柩運回安葬。后來家道中落,張氏、劉氏先后改嫁。而三娘王春娥深鄙之,為了守節沒有再嫁,發誓要和義仆薛保一起含辛茹苦,撫養倚哥,并將之送入學堂,自己則靠織布換口糧。倚哥雖然不是三娘親生,但是三娘卻擔負起了一位母親應有的責任。那就是把倚哥撫養成人,并且給他良好的教育。有一天,倚哥在學堂被同學嘲笑是無母之兒,倚哥氣憤回家,就對三娘大發雷霆,且不認三娘為母親。爾后倚哥再也不去上學,整天貪玩,也不把三娘當母親,還處處頂撞她。三娘苦口婆心規勸倚哥回私塾念書,可是倚哥偏偏不聽,三娘一怒之下就打了倚哥,并用刀砍斷了機杼,想再也不管倚哥。忠實的奴仆薛保見狀,跪求三娘不要撇下倚哥不管。后來,三娘把家里的不幸遭遇告訴了倚哥,希望倚哥能好好學習,倚哥聽完之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于是就跪求三娘原諒,母子倆和好如初之后,倚哥再也不出去貪玩了,反而是發奮苦讀。薛廣在鎮江生意失敗后,棄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十幾年后薛倚金榜題名,成為新科狀元。之后,父子相認一家團圓,榮歸故里。而此時薛倚的大媽、親媽又丟棄自己的家,都來認丈夫和狀元兒子,三娘勸張氏回家照顧老伴,勸劉氏也回家照顧現在的老伴與幾歲的孩子。并告訴她們:欲嘗甜瓜自己種,自種苦瓜自己嘗。顯而易見,這是一部宣揚教育子女成才的久演不衰的秦腔經典戲,對我影響至深,致使我自小讀書就格外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說句心里話,我打小并不喜歡看戲,原因是在秦腔演員冗長拖音的唱腔中,那些戲詞無從讓我聽得真切,我也不知道他們唱的是什么。后來愛上秦腔,是緣于一個扮演武旦的女演員。那武旦,長相姣好,一襲英姿颯爽的綺麗戲服,如同仙女下凡,尤其是她干凈利落的武打動作,令我深深著迷。自此以后,就對秦腔武戲格外喜歡。
而我充滿耐心看完的第一場秦腔武戲就是《打焦贊》。講的是天波楊府中,有一個大大咧咧、性格潑辣的燒火丫頭,又是佘太君的貼身丫鬢,名叫楊排風,自幼得到高人傳授指點,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一根燒火棍舞得出神入化、無人可敵,而且帶有噴火的暗器。宋將楊延昭帶領兒子楊宗保鎮守邊關,不料楊宗保被敵將韓昌擒獲,身邊的宋將都不是韓昌的對手,全部敗下陣來。
無奈之下,楊延昭派大將孟良回去搬兵求救,誰知朝內無將可用,派來了燒火丫頭楊排風。焦贊非常看不起這個燒火丫頭,言語中多有輕視冒犯,提出要與楊排風比試一番,不料交手幾個回合,就被武藝高強的楊排風打敗,由此心服口服,攜同楊排風出兵三關,打敗了敵將韓昌,救回了楊宗保,燒火丫頭楊排風從此威名遠揚、婦孺皆知。其劇情引人入勝,打斗精彩,令我嘖嘖稱奇。
自此以后,就逐漸喜歡上了秦腔。
而且我還發現了一條規律:只要哪里有廟會,哪里準會有秦腔大戲。記得20余年前,馬村過廟會。出嫁至馬村的大姐就誠邀我前去看戲。還強調說,他們村上還特意花重金請來了名演郭明霞前去表演。對于郭明霞的大名,我早已如雷貫耳,她不僅是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著名秦腔旦角、國家一級演員,還是秦腔“郭派”創始人。代表劇目有《五典坡》《四賢冊》《鍘美案》等。她從長期的鉆研與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一是一聲傳情,以情帶聲;二是抑揚有致,層次清楚;三是淳樸含蓄,剛柔相濟;四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圓;五是獨創了“彈顫音”唱法,把歌劇的某些發音方法用到秦腔唱腔里,獨樹一幟,獨創一派,開辟了秦腔美聲唱法的新紀元。
為了一睹這位秦腔名家的風采,我就毫不猶豫地前往。只見臨時用帆布搭建的戲臺底下,早已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圍得水泄不通。我便心存僥幸,嘗試著從接踵摩肩的人群中鉆入,孰料卻無一次成功。迫于無奈,只好仿效其他小朋友,站在戲臺旁邊一土墻上,這一次,我終于見到了郭明霞的“廬山真面目”。只見她身著一襲青衣,腳蹬白底高靴,正在傾情表演《鍘美案》中的秦香蓮,那渾厚寬闊的嗓音和生動傳神的一顰一笑,將秦香蓮演得形象鮮明,真如其人。只見將臺下一個個觀眾看得目瞪口呆,如癡如醉。
這一幕,著實叫我真正領教了秦腔和秦腔名家的無限魅力。
隨后,出于對秦腔的熱愛,我就專門查閱資料,學習了關于秦腔的相關知識。
原來,秦腔屬于陜西地方戲劇種,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因陜西簡稱為秦而得名,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演變,蔚為壯觀。”2006年,秦腔被列入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秦腔表演主要采用“唱念做打”四種表現方式。其中,“唱”指唱功;“念”指的是具有音樂性的念白;“做”指的是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的是武功,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秦腔的角色主要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個行當在演出實踐中形成了各自的行當唱腔和表演程式。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扮演中老年人物的叫老生,扮演青年不掛須的叫小生。旦角有正旦、小旦、花旦、武旦、老旦等。凈角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丑角則細致分為文丑、武丑、方巾丑、袍帶(官衣)丑、老丑、小丑、丑旦、貼旦、媒旦等。秦腔的音樂以弦樂器、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其中二胡、板胡、柳琴等弦樂器是秦腔的標志性樂器。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材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傳統篇目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陳媄碧和渭南派的電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
這些常識,對于一個秦腔愛好者而言,都是必須了然于胸的,但熟知這些還遠遠不夠。殊不知,周至縣劇團與秦腔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時間:2023-10-23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緣識陳長吟
- 自從愛上了文學,聆聽了不少縣內外名家講座,自然也就與陳忠實、賈平凹、熊召政、肖云儒、穆濤、李敬澤、葉廣芩、周明、蕭跡、張興海
- 10-23
- 周至秦腔緣
- 我們神靈寺村早年就組建了秦腔劇團,我就是在該劇團的耳濡目染下長大的。
- 10-23
- 一個讓人感懷的日子
- 每年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這一天,人們紛紛登高賞景,品嘗菊花酒,佩插茱萸,以此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 10-23
- 滿船清夢壓星河
- 只要人在做,就談不上公平合理。因此我們說:人在做,天在看。
- 10-23
- 表弟袁林生
- 舅父的大兒子叫袁林生,已經走了十幾年了。他身材較高,略長的臉上常掛微笑,每每想起來,真叫我念念不忘。
- 10-16
-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
-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在水中自由翱翔的生靈。它們的生活節奏似乎總是那么悠閑自在,沒有煩惱,沒有憂愁。
-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