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讀后感800字
前一個星期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我才漸漸品讀出其中之味,寓言最大的諷刺在于:你明明知道那是個虛構的故事,卻又能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找到清晰的對照。而在自己讀完后真是由心底里生出絕望和冰冷,太可怕了,活生生地預言著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也有可能是未來。我還看到有個版本的腰封上寫著:每多一個人讀過它,這世界就多一分自由的希望。可能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心里大抵都是壓抑的吧......
《一九八四》是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傳世之作,是世界文壇三大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之一。本書寫于1948年,書名卻命名為《一九八四》,其緣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在我看來作者并非僅僅是站在當下去幻想和描繪確切的1984年的光景,我更愿意將“1984”等同于“未來”,因為我認為作者是站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對整個未來社會發展的想象。
本書所描繪的是一個“極權”世界,故而書中人物的言行必然是受限制的,甚至人們的思想都是受控的,可見書中的人物活的多么壓抑。如書中絕對主角溫斯頓在真理部記錄司從事篡改歷史的工作,隨意打扮和捏造歷史,使得國民連接近和了解真理的機會都沒有。這和中國秦王朝“焚書坑儒”及清王朝“文字獄”一樣可憎,是對真理的扭曲與排斥,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當然,作者對溫斯頓的塑造更為飽滿而立體、更加人性化,作為一個人,對真理和美的追求是“性本能”,故而溫斯頓對自己卑劣的工作產生抗拒。同時,由于其向公眾所說的“真理”與自己所知道的真理是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故而其世界觀產生了偏差,但是其卻無可奈何。因此他以寫日記的方式與自我進行對話和辯論,以此來確認自己的世界觀,也試圖通過日記將真理記錄下來來舒緩自己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甚至溫斯頓也真切的想過和做過反對老大哥專制極權的事,然而其和《家》里面的覺新一樣,并未能突破時代及內心的枷鎖,最終成為老大哥的堅定的擁護者。此刻的溫斯頓雖明知自己做的事是錯的,但已經不再煎熬,而是心安理得并且一馬當先地去做,這個轉變與其所受的心理及肉體上的磨難息息相關,身心俱疲,也就只能選擇從流合污了。反觀現實世界,有多少人邁不過坎坷而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抗不住磨難而輕生。作者沒有將溫斯頓塑造成百年不遇的大英雄,可以過關斬將與眾人為敵,可以逆天改命創造新時代,而是將溫斯頓描繪成普通人,最終成為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可能作者這樣寫沒有激勵人心、不能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從主人公的抗爭及思想的矛盾與轉變,我更能品味到“人性”,更加能夠調動我的情感與思考。
對比書中人物生活在極權主義、思想鉗制的年代里的悲慘生活,我對能夠生活在這個和平、民主的國度與年代而感到慶幸,同時真切的希望我國能夠不斷的推進民主制度,創造一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華夏強國。同時,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夠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鴻鵠之志。如此,“中國強,世世強。”的“中國夢”便可早日實現了。
時間:2023-06-24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英雄黃繼光》讀后感600字
- 暑假里,我讀了《英雄黃繼光》一文,先烈的事跡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黃繼光那舍身堵槍口的光輝形象總是出現在我眼前。
-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