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舍先生《茶館》有感
“茶”言觀色 見時代/有洞天 ——讀老舍先生《茶館》有感
茶館,是一種多功能的社會活動場所,具有濃郁的市民氣息,充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調(diào),數(shù)量多、種類齊全,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季節(jié)性臨時茶館、避難茶館等等。老舍先生《茶館》中的裕泰茶館就屬于傳統(tǒng)的京味茶館,從形象打扮到禮儀做派,無不彰顯著北京茶文化的獨特風情。
讀老舍先生的《茶館》,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大師通過裕泰茶館這個小小的舞臺,以王利發(fā)、秦仲義和常四爺?shù)葹橹餮,以小見?mdash;—一個茶館,濃縮了三個舊時代的風云變幻;一部話劇,展現(xiàn)了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折射出了那個時代基層百姓的生活日常。
王利發(fā),一位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不壞的掌柜,在那個如履薄冰的時代,經(jīng)營著一個小小的裕泰茶館,可惜造化弄人,就連這小小的茶館最后也被腐朽的政府霸占了,他在灰暗中無力反抗,最終走向了自盡。而常四爺,正直善良、心直口快,是裕泰茶館的常客,只因一句“大清國要完了”就被拉去坐牢,他的一生就因為一句話給毀了……這無一不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黑暗腐朽!作品著重體現(xiàn)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的苦難生活,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有權(quán)有勢的人無法無天的時代,也表明了彼時中國正處于一個水深火熱、災難重重的時代,這渾渾噩噩的大時代似乎并不在乎小人物怎么活、怎么死,所以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應該就是像茶館中許許多多最基層的小人物們。
在文學造詣上,竊以為至少有三個經(jīng)典:首先,老舍先生在《茶館》中憑借深刻含蓄的潛臺詞,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語言,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龐太監(jiān)與秦仲義的“舌戰(zhàn)”。這兩個人一個是西太后的寵奴,一個是講維新的資產(chǎn)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氣氣,骨子里卻是兵刃森森,《茶館》中像這樣的臺詞比比皆是;其次,就是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大師根據(jù)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了十分符合他們的語言,表達了人物的思想,體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無論什么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場的機會,都把握的很到位,含有濃郁的北京韻味和真實的生活氣息;此外,老舍先生更是充分發(fā)揮了“旁白”的作用,促使故事更加真實立體,例如第一幕中“各處都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簡短的一句環(huán)境描寫,發(fā)人深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風云變幻。
總之,作者從一個普通平常的小茶館入手,用市井風情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沒落衰亡,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和創(chuàng)作眼光,只有老舍先生那種高超的文學修養(yǎng)、扎實的生活閱歷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才能完成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最終成就“中國話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小茶館反映了大時代!
時間:2023-06-07 作者:校園文學網(wǎng) 來源:校園文學網(wǎng) 關(guān)注:
讀后感推薦
- 讀老舍先生《茶館》有感
- 茶館,是一種多功能的社會活動場所,具有濃郁的市民氣息,充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調(diào)
- 06-07
- 《紅巖》讀書感悟500字
- 《紅巖》是一部革命題材的長篇小說,敘述了,在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與重慶的特務不斷迫害共產(chǎn)黨的地下組織。
- 06-07
- 挪威的森林讀書感悟800字
- 夏日午后,站在舊式的胡同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桿,望著并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
-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