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劇痛,歷史的鄉愁
——《鄉關何處》讀后感
一口氣翻完整本書,胸中的抑郁、悲傷和憤憤不平久久難以消散,太苦了。
這是我從野夫這本書中感受到的最深沉的一種情感。
這一部文集一共收錄了12個讓人痛徹心扉的時代故事。在書里,他寫20世紀的中國,掀開時代的陳痂,隔著時空的迷霧,抽絲剝繭般抽離出一個個可敬、可悲、可泣的人物,還原了一個時代的風貌。這不僅是野夫一個人的鄉關,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從《江上的母親》到《幽人蘇家橋》,再到《烈士王七婆》,野夫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屬于他們那一代年輕人的江湖。不同于今時今日暢銷書榜上的青春文學,野夫筆下的江湖是帶有血色的,甚至是帶有詩意的。一群人干完架后,竟繼以斗詩斗酒為賽,真是叫人驚奇。野夫用最為樸實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個個血肉分明、立體飽滿的人物,他的文字比散文更熱烈,比小說更曲折,比戲曲更動人。
讀野夫的書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和一包干凈的紙巾。他寫自己人生的坎坷、苦難,寫小人物的悲哀,寫人世的不公,寫時代的劇痛,寫一段注定難以書寫的歷史,最終以酒和血,一口飲下,在心中釀出年年歲歲的鄉愁。
是的了,歷史的鄉愁,書中所有人物悲慘一生的轉折點都發生在文革時期。就如唐代詩人劉叉的這兩句詩一般“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野夫本人就是一個俠骨嶙峋、柔情似水的人。他在字里行間為那些無辜的人民無聲反抗,在一字一句中緬懷故去的亡靈。他雖未有一字控訴文革,卻又字字見血、發人深省。這或許就是《鄉關何處》曾經被列為敏感書籍,幾度被禁,并只有在當當網才能買的到的原因吧。
但他寫這些,卻并非為了報復。只是要以這樣一種方式,使得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埋沒的人得以重生。只有不回避歷史,才能真正展望未來;只有見過最黑的黑暗,才知曉光明的來之不易。
野夫當過最有良知的警察,做過最榮耀、最霸氣的因徒。他說:“寫作是為了反映時代真相。”在話語權被極權壟斷的時代,詩人與作者往往憑良心自覺承擔著歷史的另一種敘述。他“不虛美,不隱惡”,如司馬遷一般客觀地記錄時代真相。他的文字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史,還是催人淚下的詩,纖細、逼真,有氣味,有溫度,有痛感。
索爾仁尼琴說過:“—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反映真相的寫作是對時代責任的自覺承擔。其意義在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從而而“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一句話,使被遮擋、被掩埋、被遺忘的歷史傷口重新被看見。野夫的作品都從個體生命的角度去正視,去剖析,去呈現權力對個人命運戕害、撕裂乃至碾壓的苦難歷程。
野夫“真敢寫,寫真話”的勇氣與擔當是我們現今這個時代所缺乏的。遍地的虛假新聞報道,夸大的贊揚式文學,讓人越發生厭。一些本該用來表現百姓生活與內向需求的文學方式,卻不斷被資本甚是一些其他因素把控,脫離了本真。
藝術本該明艷綻放,而不是在沉寂中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