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秋園》的最后一頁,窗外暮色漸濃,而書中那個叫秋園的女子,卻在我眼前愈發清晰。楊本芬以平實的筆觸,將母親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來,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沒有刻意煽情的渲染,卻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時代的肌理,讓我看到了一個女性在苦難中綻放的生命韌性,也觸摸到了無數普通人被歷史洪流裹挾的悲愴與堅韌。
秋園的一生,是被苦難浸泡的一生。少女時期,她被迫裹小腳,失去了自由奔跑的權利;嫁為人婦后,丈夫宦海沉浮,家庭屢遭變故,饑荒、疾病接踵而至,她眼睜睜看著兒女在貧病交加中離世,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錐心之痛,她嘗了一次又一次。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生存成了最奢侈的愿望。面對接踵而至的苦難,秋園沒有被打倒,她像一棵頑強的野草,在石縫中尋找生存的可能。饑荒年代,她帶著女兒挖野菜、嚼樹皮,甚至偷偷去河里撈漂浮的菜葉;為了給家人換口糧,她賣掉了自己僅有的首飾和衣物。在命運的無情碾壓下,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母愛的偉大與堅韌。
書中最觸動我的,是秋園在苦難中依然堅守的人性光輝。即便自己食不果腹,她也會把僅有的食物分給更需要的人;面對鄰里的困境,她總是竭盡所能地伸出援手。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秋園用自己的善良和溫暖,在冰冷的現實中點燃了一盞盞希望的燈。她的一生,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中彰顯出人性的高貴。這種在苦難中依然堅守善良的品質,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黑暗的歲月,也照亮了我的心。
作者用女兒的視角記錄母親的一生,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讓《秋園》充滿了溫情與力量。那些瑣碎的日常、平凡的對話,看似平淡無奇,卻飽含著女兒對母親深深的眷戀與敬意。在書寫的過程中,楊本芬不僅是在追憶母親,更是在為千千萬萬個像秋園一樣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女性立傳。她們的故事,曾被歷史的塵埃掩埋,如今終于得以重見天日。這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平凡人的生命都值得被銘記,每一段真實的歷史都不應被遺忘。
《秋園》不僅是一個人的生命史,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秋園的經歷,我們看到了戰亂、饑荒、政治運動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也看到了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綻放與扭曲。它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懂得了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讀罷《秋園》,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秋園的故事,像一首蒼涼的歌,在歲月的長河中久久回蕩。她用一生的堅韌與善良,教會我們:無論生活給予我們多少苦難,我們都要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絕望中堅守希望。因為,生命的意義,或許就在于在苦難中綻放,在逆境中成長。這,大概就是《秋園》帶給我最深刻的啟示。